
Telegram简体中文包怎么使用?
对于许多中文用户而言,查看英文界面的 Telegram 可能会带来一些不便。通过安装或切换到 Telegram 中文包,您可以获得更直观、更高效的使用体验。本文将为您介绍详细的步骤,涵盖手机端和电脑版,帮助您轻松完成“telegram中文包...
对于许多中文用户而言,查看英文界面的 Telegram 可能会带来一些不便。通过安装或切换到 Telegram 中文包,您可以获得更直观、更高效的使用体验。本文将为您介绍详细的步骤,涵盖手机端和电脑版,帮助您轻松完成“telegram中文包...
纸飞机是什么软件?“纸飞机”是中国大陆地区对即时通讯软件 Telegram 的民间称呼,它也常被简称为 “TG” 或 “电报”[1]。这款软件在全球拥有庞大的用户基础,尤其因为其安全性、跨平台支持以及强大的群组和频道功能而备受青睐。本文将从...
嗨,大家好!今天,我要跟大家聊聊 Telegram 怎么和邮箱联系起来。Telegram 就像一个秘密基地,我们用手机号码进出,发消息,和朋友们聊天。但是,Telegram 本身不让我们直接设置邮箱哦!这是怎么回事呢?又有什么办法可以让我们...
你想让 Telegram 用中文吗? 很多中国朋友都想用中文版的 Telegram,这样用起来更方便。 这篇文章就告诉你怎么把 Telegram 设置成中文,不管是简单的字还是复杂的字,都能让你看懂。 怎么快速设置 Telegram 中文?...
Telegram X 就像是 Telegram 的升级版,更快更流畅!想知道怎么下载吗?不管你是用安卓手机、苹果手机还是电脑,这篇指南都能帮到你,保证一看就懂! 为什么要用 Telegram X? Telegra...
在当今信息爆炸的时代,隐私和安全对每位社交媒体使用者来说都至关重要。Telegram 作为一款以速度快、安全性高而著称的即时通讯应用,提供了“阅后即焚”功能,为用户带来更高层次的隐私保护。本文将从专业、权威与可信赖的角度,深入探讨 Tele...
当你的Telegram(中文又常称“电报”)账号突然无法使用时,往往会感到惊慌和不知所措。本文将深入探讨电报被封号的常见原因,并提供详细的申诉与预防指导,帮助你最大程度减少损失、顺利恢复账号。 一、常见封号原因解析 1. 发送垃圾信息(Sp...
在这个数码时代,我们都喜欢用Telegram和朋友聊天。可是,你有没有想过,你在Telegram上说的话,别人会不会偷偷地看呢?今天,我们就来聊聊这个话题:Telegram聊天会被监控吗? Telegram聊天安全性概述 Telegram就...
想知道怎么加入 Telegram 的群组吗?其实很简单,就像加入一个班级一样!主要有两种方法: 1. 邀请链接加入 就像收到朋友给你的邀请函一样,Telegram 群组也有邀请链接。这个链接通常由群组的管理员或成员分享。 怎么操作? 找到邀...
一、Telegram全球用户规模有多大? 根据Telegram官方2024年1月公布的数据: 月活跃用户突破8亿(相比2021年的5亿增长60%) 每日新增用户150万(数据来源:Telegram CEO Pavel Durov的官方频道)...
好的程序员知道怎么去写代码,而卓越的程序员知道如何重写和复用--《大教堂与集市》,之前我们介绍的内容涵盖了底层公链、链游、Defi和Web3基础设施等,但对于工具和实操层面的东西则介绍的比较少。 如果要说圈内什么工具用户的使用频率最高, 那Telegram一定是绕不过去的话题。由于一些众所周知的原因,关于区块链行业的各种新鲜营销和技术信息, 往往选择以电报为重要阵地进行传播, 而用户也习惯于加入到各类电报群中,关注项目的官方消息并进行讨论。 虽然电报拥有大量的用户群体,但离完美的社交软件仍有一定的距离, 越来越多的信息噪音、语言不通造成的沟通困难和缺乏各类文件的归类等问题, 仍制约着用户体验和沟通效率的提高。 电报似乎也被视作了聊天层面唯一的通路, 但实际上电报的源代码是开源的,任何人都可以遵循一定的规则对其进行修改和优化, 这也让“电报成为一个更好用的工具”成为了可能。 今天我们要介绍的项目iMe正是其中之一,在电报的基础上做出了多项改进, 在用户0学习门槛使用的条件下,还附带了Defi功能, 了解并使用它也许会让大家的沟通体验变得更加顺畅。 通证:LimeiMe是什么:优化版的电报,集成钱包/支付+聊天优化+文件管理
1.基于电报进行优化,但iMe保留电报底层的加密和安全特性
在讲解iMe之前,有必要提一下电报的相关特性。以上特性使其迅速拥有了大量的用户,并且尤其适合加密货币领域的相关内容。其中的开源特性意味着其他的开发者可以通过调用电报API的方式, 在其原有的功能上开发出衍生功能,从而对原APP进行优化。 而iMe就属于一种“优化版”的电报,有一些青出于蓝而胜于蓝的感觉。 但首先需要指出的是,iMe的这种优化是集中在前端上的,即用户可见和操作的部分。 而电报后端自有的加密特性、安全特性和开源特性,iMe将其完全继承了下来。 也就是说,用户的授权、登录和消息收发的方法与电报没有任何本质的区别, 因此大家可以将iMe理解成一个装了插件的电报。 如果你已经安装了电报,再下载使用iMe会发现整个软件的打开和同步过程非常顺滑, 初看就像是电报的复制版,用户不会感到再使用一款新的软件, 通过下面两张对比图,我们可以看出电报和iMe在用户界面和布局上完全保持一致, 但iMe则增加了一些电报原版所不具备的特性, 而后文中我们将会按照不同的功能模块对其进行详细的讲解。
- 允许用户之间进行加密通信,而第三方无法查阅其中的内容;
- 免费、非盈利且没有广告;
- 源代码开源,任何人都可以对其进行监督、审视和改进,具有较高的安全性。
2.在聊天场景中集成钱包和支付功能,类似微信的“即聊即付”体验得以实现
相信大家对几年前微信通过春节红包引爆支付功能的事情仍有印象, 事实上在社交场景中支付某种程度上算一种刚需。 而电报作为加密圈的主要聊天工具,聊天内容和钱包支付之间一直没有完成闭环。 如果群组成员间能够不用其他软件就能转账, 这种功能所带来的社交粘性和活动玩法会更上一层楼。 iMe在电报聊天的基础上,自然的将钱包和支付也集成了进去, 主要的新增功能点可以分为以下几个方面:与Metamask(小狐狸)的创建体验类似,用户可以直接在iMe的钱包模块中, 通过新增和导入的方式来创建钱包。 创建完成之后在界面左上角的各类功能导航栏中点击钱包, 即可进入钱包的收发款页面。
- 内置加密钱包和Binance Pay,使用二者方便的进行通证的保管和发送
需要注意的是,目前iMe只支持ERC20/BEP20/POLYGON和NFT通证的转账,其他格式的通证暂时尚未支持。 用户可以在钱包页面输入对方的地址进行转账,也可以直接在对方的聊天窗口中点击钱包按钮,系统将自动弹出目前你所拥有的所有通证, 实现“边聊边付”的无缝转账体验。 但要实现这一点,需要对方也在电报中安装了钱包插件,或者对方也正在使用iMe。 此外,iMe还内置了Binance Pay,点击钱包中的创建币安支付即可跳转到币安激活服务。设置成功后也可以直接在聊天窗口通过Binance Pay向对方发起转账, 用户通过扫描二维码支付请求,并转换到 Binance Pay 以确认付款。 在实际的测试使用过程中,我们发现目前无论是通证转账还是Binance Pay仅支持1对1的用户发起, 而无法像微信那样在一个群中发送红包让大家来瓜分。 但目前钱包和支付的集成使得电报的生态更加丰富,用户如果需要转账也会更加方便, 而后续的群发场景如果能实现,iMe的用户活跃度将存在极大的想象空间。除了用户对用户的转账外,iMe也集成了CEX/DEX的功能。 在CEX方面,目前仅支持Gate.io和AscendEX两家, 用户点击后会自动跳转到相应的网址,这样的合作模式更类似于为CEX导流用户。 而在DEX方面iMe的体验似乎更加让人惊喜,直接内置了Uniswap和Pancakeswap的通证Swap功能, 用户可以点击两个通证进行兑换,系统不光会自动计算出兑换比例,如果目前用户的钱包账户中没有足额的通证,系统会自动提示是否进行购买, 进而跳转到一个由Simplex和Paybis提供服务的直接购买通证的页面, 用户可以通过自己的国际信用卡直接购买通证。 在聊天软件中内置一个轻量版的DEX,并开放信用卡购买通证的服务, 这样的体验显得非常的“即买即用”,瞄准的应该是那些有临时/瞬时转账需求的用户。 需要提醒的是,iMe和电报一样属于弱用户KYC(仅手机验证码), 因此,集成上述功能理论上将极大程度的降低用户购买通证的门槛, 对于iMe初期吸引用户来说是一个比较大的卖点。
- 内置CEX/DEX,交易兑换更为快捷
上面介绍的功能更多的是将外部钱包/支付资源引入iMe内部, 而积分系统则是iMe自己构建的。 消耗AiPoint积分,用户可以获得普通iMe版本所不具备的一些特性, 如将自己建立的频道直接加入目录,更加方便的被查找; 购买更多的聊天机器人,使得聊天和社交更具趣味性和效率; 体验一些高级账户的功能,以及在商店和目录中获得更多的推广位置等。 但需要注意的是,目前AiPoint积分系统还在开发中, 如何获取积分以及具体的消费方式还有赖于官方进一步的更新版本才能体验到。
- 增加积分系统,为后续更多功能玩法创造空间
3.优化聊天效率和信息管理体验,神经机器人形成产品的独特亮点3.优化聊天效率和信息管理体验,神经机器人形成产品的独特亮点
如果说前面介绍的钱包和支付功能是额外新增的副业, 那么iMe和电报的主业其实都还在聊天和社交上。 基于电报目前的聊天体验,iMe在聊天效率和信息管理上都做出了一定程度的优化, 关于聊天效率功能点分别表现在:
- 支持直接将用户发送的语音转换为文字,缩短用户接收和理解消息的时间; 但从实际体验和测试来看,目前的语音还不能翻译成文字,有待于后续的开发。
- 点击文字可以直接翻译对应的语言,英文不好的用户和国际项目用户的福音;
- 可以复制某个消息的一部分,而不用复制全部(电报需要二次操作);
- 可以将重要的消息直接保存在云端,防止遗漏。
而关于信息管理体验的功能点则体现在:
- 支持消息分类管理,个人/群组/系统消息分门别类,防止信息过载; 而在电报原版中所有的消息都只是按照时间的先后顺序罗列,久而久之用户肯定都会有消息爆炸的头疼体验,一定程度上催生了消息分类的需求。
- 支持聊天窗内的内容按话题/格式分门别类,建立了合理的信息结构 当我们进入iMe的聊天窗时,可以发现和电报不同的是在窗口顶部有一个导航栏, 将消息自动归档成了静音、个人、图片、大小、搜索和书签等功能,方便用户分类去查找。 此外,用户可以将不同的对话按照“话题”的模式去归类, 如新闻类消息可以归结为新闻主题,闲聊类消息则可以放进其他分类中。 这样在后续查看消息时,可以按照自己的索引去寻找记录, 大大的提高了获取重要信息和备注的效率。
有些神经机器人帮助节省时间快速回答,有些人用他们有趣的短语或有趣的方式活跃通信。而之所以叫做神经机器人,是因为机器人的回答方式会被神经网络(AI领域名词)所训练, 也就是说机器人会分析各类语义,使用的时间越长,碰到的信息越多, 它的回复就会越精准。 在实际测试中我们也发现,机器人在经过短暂的对话训练后, 可以离网使用,并模拟回复聊天窗内的最后一句话。 自动回复的话语在保持其个性风格的情况下,能够准确地回答对方的对话。 但需要提醒的是,目前这一功能仅支持英文和俄文, 中文复杂的语义背景下机器人无法识别。 该功能的出现可以被更多的用在FAQ和AMA等项目需要回答用户各类常用问题的场景下, 能够节省运营方不少的时间和精力。
- 神经机器人,提高沟通效率并增加趣味性 神经机器人是聊天室中的个人助理,帮助用户对他人的消息做出相关回复。 不同的神经机器人拥有不同的聊天风格, 在官方自带的机器人中,比如我们选择孔夫子, 则它的各类回答将带有循循善诱的道理; 而如果选择死侍,其言语中带着各种电影梗和一些看似冒犯他人的幽默感。
4.后续将开放NFT功能,并与更多公链集成提升生态多样性
值得一提的是,目前机器人商店中开放了官方研发的各类机器人, 但从后续的项目规划中可以看到, 之后会开放创作者自己研发的机器人,并自带NFT属性, 可以在市场上进行交易。 这就让iMe在聊天软件的基础上更具话题性和个性, 能够更多的吸引使用电报的既有用户群的关注。此外,Roadmap中也提到在今年4月iMe将与ADA/波卡/Solana/雪崩等进行集成,推测来看在iMe的钱包中也应该支持这几个公链对应格式的通证转账和购买, 如果计划顺利,那么iMe可能会成为一个集成加密圈大部分生态的一站式聊天/支付工具。 虽然用加密货币进行支付仍然是一个小众和前卫的行为, 但是这种软件雏形的出现也会为后续加密支付的大发展打下基础。iMe的经济部分:通证Lime兼具治理价值和经济收益,具有一定价值捕获效应
与电报仅作为聊天工具不同,iMe也自带了经济部分的设计。 而贯穿其经济模型的通证叫做Lime,目前支持ERC-20和BEP-20标准。 Lime的总供应量为10亿左右,并于去年6月10日发布, 历经多个轮次之后已经公开发行。 官方资料显示仍有79%的Lime正在被持有和锁定, 4%用于DEX流动性提供,剩下的17%用于供应和流通。其主要作用有:从规划来看,APP端内的质押将会获得BUSD(BEP20) 奖励,用户可以通过质押 LIME 1 个月(30 天)、3 个月(90 天)、6 个月(180 天)或 12 个月(360 天)来获得奖励; 而对于网页端,用户可以访问iMe的官网通过链接钱包的方式进行质押, 根据不同的期限会获得USDT奖励(ERC-20)。 网站上 Lime-USDT的收益如下,横排是不同的Lime数量,纵列是质押天数。
- 治理部分:DAO治理、捐赠和高级功能解锁 如Lime的持有者有权投票决定项目发展、为喜欢的频道和群组进行捐款让他们做的更好,以及体验iMe中的一些高级功能等。
- 经济部分1:使用Lime支付gas费用 例如用户没有ETH时,可以用等量的Lime来支付gas费,同时在BSC和Polygon转账时同样可以用Lime来支付gas。
- 经济部分2:使用Lime参与NFT市场 用户能够创建、购买和出售 NFT-avatar 和 NFT-Neurobots。由于聊天机器人具备一定的效用,因此这类NFT可能会被叠加实际价值(如独一无二的聊天语言风格),这种情况下市场上对Lime的需求可能会提升,用以购买这类聊天机器人。
- 经济部分3:Defi质押产生收益 iMe在APP端和网页端都规划了Defi的质押功能, 目前APP端的质押功能还在开发中。
此外,官方也提供了一种名为zerion质押,用户可以转到https://app.zerion.io/connect-wallet并搜索 Lime 或 iMe Lab,将被带到 Lime 质押计划页面,Lime 奖励支付率为 14.5%每年。 综上来看,由于治理、NFT和质押功能的存在, 使得Lime在不同的方向上都有一定的需求, 而一旦NFT获得了较高的知名度,或是其自带的Defi功能提供了较高的收益率, 都会使得Lime的价值捕获效应更强, 也使得iMe跳出了“仅仅用作聊天”的范围。 其经济上的路线更类似于微信:先用聊天扩展用户量,在自然地开放钱包/支付/Defi等功能, 进而通过一站式的服务增加用户的粘性, 反过来又对其通证形成正向的需求。iMe的团队和资方
iMe目前没有在官网上公布其团队成员信息, 不过从应用商店的下载信息来看,其背后有一个iMe lab工作室。对于这类电报优化类的项目来说, 由于电报是开源的,iMe优化后的结果依然开源, 因此无论从技术难度还是成品检验上, 对iMe团队技术需求也许不需要3A标准的链游和极具金融专业性的Defi。 而在资方部分,iMe背后所拥有的资方较多, 虽然没有特别顶级的资方,但其中也不乏OKX等知名的CEX,这对于其APP内集成CEX并打通各类通证的兑换是极有好处的。同时近期BinancePay也官方宣布了与iMe的合作。 从项目白皮书中公开的所有合作来看, 项目后续集成的主流公链众多,各类链游和Defi项目也是合作伙伴, 一旦iMe能形成用户聊天的流量入口, 那么后续在App中集成伙伴服务和功能的可能性将会提升。 这种合作方式实际上也类似于微信的小程序, 当用户社交成为刚需时,依附在流量入口上的小程序才会迎来使用上的爆发。iMe的潜力和风险:优化改进初步获得市场认可,但缺乏强力护城容易被模仿
首先从产品功能上看, iMe目前放出的版本使用体验良好, 我们可以认为它是一个高配版的电报, 聊天功能的更进一步和钱包功能的集成都使得其青出于蓝而胜于蓝, 这是iMe最为显眼的优势。 此外如果后续的营销动作和宣传得当,它极有可能通过社交粘性抢占加密圈的用户市场, 进而形成社交到支付的生态闭环。 其次从产品的代码和设计层面来看, 生态的发展也依托于产品代码本身的透明性和强健性, iMe的源码也经过了Certik的审计, 目前看其中没有严重的错误。另外在产品目前的市场认可度上看, 我们查阅到iMe在谷歌商店中有超过100W次的下载, 通过超100W次的下载我们也能看出至少该应用也经历过了大量用户的检验, 而产品一直在发布更新并未下架,也从侧面证明了其质量是相对可靠的。 官方给出的介绍材料中指出截至到2021年5月,iMe在全球已有230W活跃用户, 这一加总的数量应该也包含了苹果客户端的数据。 虽然这个数据加起来比不上电报和其他成熟常用的App,但对于加密圈来说百万级的用户并不是一个小数目, 依托这一用户量完全有潜力去拓展和集成更多的生态应用,进而形成滚雪球效应。 不过从风险上看,iMe的不足之处也一目了然: iMe提供的功能电报可以完全复制,当电报自我优化时iMe的生存空间在哪里? 由于二者都是基于同样的开源代码构建,自由的定制化也意味着轻易的同质化, 电报如果有心设计与iMe一样的功能,那对用户来说就没有必要下载另一个APP了。 因此说到底,iMe基本面是否良好,还有赖于其生态拓展速度, 如果能够快速地接入更多通证,支持更多CEX/DEX, 并通过营销活动等手段提供空投或更高APY的Defi产品, 那么它势必能够从电报那里快速抢夺大量用户。 此外,Lime通证的存在也很有可能对iMe产品本身起到一定的反噬作用。 当通证的价格出现极端下降,也就意味着iMe中的NFT和Defi功能可能会失去高收益, 进而导致用户流失。 不过综合来看,对开源软件的代码进行优化, 设计出更多便利的功能是有价值的, 就像我们开篇摘录的句子: “好的程序员知道怎么去写代码,而卓越的程序员知道如何重写和复用”, 因为重写和复用有是利于提升效率的, 同时也会提升产品本身的使用价值。 而在整个市场目前不景气的时刻, 多去使用和体验一些项目, 可能也是一种看似迂回却又有效的对自身的价值投资。
刚开始接触 Telegram 的人,经常会有一个共同的疑问:“我要怎么找到别人,加到我的联系人里?”相比国内常见的社交软件,Telegram 的查找逻辑有些不同,它既支持用户名搜索,也能通过手机号或者同步通讯录来找到好友,甚至还能利用“附近的人”功能发现同城的群组和陌生人。我自己一路摸索过来,总结了一套相对完整的经验,在这篇文章里,想用更接地气的方式,把所有找人的方法讲清楚。👉在分享之前,如果你还没有安装Telegram,可以先去进行下载安装。对于国内用户而言,英文菜单常常导致误解,比如很多人不知道“Devices”就是“设备”。可以通过Telegram中文汉化包下载进行汉化,这样在我后面的操作步骤和功能介绍里,你就能同步跟着体验,让你在搜索与实践中更容易找到所需信息。
对很多老用户来说,Telegram 的“用户名”几乎就是一张名片。比如在群里认识了一个人,他往往会直接告诉你:“你加我@某某就行。”我第一次尝试时,其实有点懵。打开 Telegram 主界面,最上面有一个搜索框,我输入了对方的用户名(一定要记得带“@”,比如 @username),结果立刻就跳出了几个匹配项。我点开头像,看到资料和头像都对上了,就直接开始聊天了。那一刻让我感觉,找人其实没想象中那么难。不过,这个过程中也有过小插曲。有一次我搜一个朋友的用户名,结果怎么也搜不到。后来才发现,他在隐私设置里把“允许通过用户名搜索我”关掉了。这样一来,就算我知道他的用户名,搜索结果也不会显示。最后我们只能先在一个群里打招呼,他再点我头像回加我。所以,这里要记住:能不能搜到,不仅取决于你会不会操作,还要看对方的隐私设置。
再说一个容易踩坑的地方。Telegram 的搜索结果里,除了普通用户,还会出现很多机器人。它们的名字后面通常带“bot”字样,比如“@weatherbot”。第一次遇到时,我还以为是朋友的小号,点进去才发现完全不是一回事。所以,如果你在搜索结果里看到很多相似的名字,不要着急,最好点进资料页看看头像、简介和活跃情况,确认是真人再加。
很多人刚用 Telegram 时,会下意识去找手机号功能。毕竟在国内的聊天软件里,手机号几乎就是万能钥匙。Telegram 的逻辑稍微复杂一些,但整体也不难理解。
自动同步通讯录:我印象很深的是,第一次登录 Telegram 时,它会弹出提示,问你是否要同步通讯录。我点了“允许”,结果手机里那些已经在用 Telegram 的朋友,马上出现在联系人列表里,不需要我额外操作。对新手来说,这一步非常方便,几乎等于“无感添加”。 手动输入手机号:但如果你没开同步,也完全可以手动操作。在“联系人”页面里,点“添加联系人”,输入对方的手机号和名字,如果对方允许被手机号搜索,他的账号会立刻显示出来,你就能直接发消息了。不过这里也有个限制:有些人出于隐私考虑,会关闭“通过手机号找到我”。这种情况下,即便你输入了正确的号码,也不会搜到。遇到这种情况,我一般会让对方把自己的用户名告诉我,再通过前面的方法加。换句话说,手机号找人有点像“锦上添花”,但并不是百分百可靠的手段。有时候,找人只是需求的一部分。很多时候,我们还会想找一个群,或者想订阅某个频道。这时,全局搜索就派上用场了。我常用的办法是:在搜索栏里直接输入关键词,比如“Python 编程”“科技新闻”,Telegram 会自动列出一系列相关的公开群组和频道。点进去之后,可以先看看简介和人数。一般来说,大群更活跃,消息刷得很快;小群虽然安静一些,但互动更深入,看你个人喜好。如果你已经知道某个频道的完整名称,比如别人推荐你“@TechUpdates”,那就更简单了,直接在搜索栏输入就能找到。不过我也踩过坑。有一次我搜一个叫“News”的频道,结果跳出来几十个相似的名字,看得我眼花缭乱。后来才知道,光靠名字模糊搜索不一定靠谱,最好是有人分享给你准确的@名称或者链接,这样才能精准找到。👉如果你仍然觉得英文界面难以上手,不妨直接进行Telegram中文汉化包下载进入汉化,这样让功能更加直观易懂喔!
这个功能对我来说算是意外惊喜。只要在“设置–隐私与安全–联系人”里打开同步开关,Telegram 就会自动把你手机通讯录里的联系人和它的数据库匹配。举个例子,我有个同事原本没告诉我他用 Telegram。有一天我在联系人里突然看到他的名字,才知道他早就注册过账号。这种感觉有点像“发现隐藏彩蛋”。不过,也正因为这样,隐私问题就显得格外重要。你能不能搜到别人,完全取决于对方的设置。很多人会关闭“通过手机号找到我”,这样一来,哪怕同步了通讯录,你也不会看到他们的账号。
除了用户名和手机号,Telegram 还有个很特别的功能——“附近的人”。我记得第一次用这个功能是在旅行途中,当时想找点当地的群聊。使用方法也不复杂:在“联系人”页面往下滑,就能看到“附近的人”选项。点进去后,Telegram 会请求你开启定位权限。只要允许,它就会列出周围正在使用这个功能的用户和群组。我当时真的加到了一个本地旅游交流群,里面的人热情地分享了不少攻略,比网上搜的还实用。如果你也想让别人看到你,可以选择“让我出现在这里”。这样一来,你的账号会展示在附近人的列表里,别人就能主动找你。不过好在这个设置随时能关,想保护隐私的时候可以马上隐藏。如果你觉得周围的群组都不合适,还可以自己建一个“本地群”,比如“上海摄影爱好者”,然后邀请附近的人加入。对于做社区、推广活动的人来说,这个功能相当实用。
有时候,我们不是要找一个新用户,而是想在群组或频道里锁定某个成员。比如我曾经在一个上千人的大群里,想找到一个昨天回答过我问题的人。如果一个个翻聊天记录,几乎不可能。后来我才发现,可以直接点群组的“成员”按钮,然后在里面输入用户名或昵称,很快就定位到那个人了。如果对方之前发过消息,你也可以用聊天搜索功能,输入关键词或者名字,Telegram 会帮你筛选出相关的消息记录。当然,在小群里,你也可以直接翻完整的成员列表,一个个点过去看。👉 温馨建议:旧版本不一定支持最新的功能, 如果你的客户端没有出现该选项,很可能是版本过旧,建议用户始终保持最新版Telegram,如果国内用户对英文不熟悉可通过Telegram中文汉化包下载进行汉化,以便 获取完整功能与最新优化体验。
在一些大频道里,如果你想提问或者投诉,可能需要直接联系管理员。群组信息页面会列出管理员名单,通常还会带有“管理员”或“群主”的标识。点开名字,你就能选择“发送消息”。不过也有管理员关闭了私聊功能,这时候我一般会在群里@他们,或者找频道置顶的公告,有时公告里会写明联系方式,比如邮箱或者另一个社交账号。
整体来说,Telegram 提供了多种找人的方式:
用户名 → 最常见、最通用;
手机号 → 方便但依赖隐私设置;
全局搜索 → 不仅能找人,还能找群找频道;
通讯录同步 → 自动发现已有好友;
附近的人 → 同城交友和本地群组利器;
群组/频道内部搜索 → 精准定位某个用户或管理员。
在实际使用中,我自己的经验是:先问清楚对方的用户名,这是最稳妥的。 如果搜不到,就换手机号或者在群组里联系。特殊场景下,“附近的人”也是个不错的补充。换句话说,Telegram 并没有像某些社交软件那样,把找人这件事做得“一键解决”,它更强调用户的隐私保护。但只要你掌握了这些技巧,就能灵活地找到你想要的人。
在使用Telegram的过程中,你可能会经常听到“Telegram ID”这个词。刚接触的时候,我对它的理解也很模糊,觉得它就是个数字,好像和日常聊天没什么关系。直到后来我参与了一些大型群组管理,接触过机器人开发,才慢慢意识到,这串数字其实是Telegram整个生态的底层基石。它不仅仅是系统分配的一个号码,更是用户身份的唯一标识,就像我们生活中的身份证一样,不会重复,也无法随意修改。👉在分享之前,如果你还没有安装Telegram,可以先去进行下载安装。对于国内用户而言,英文菜单常常导致误解,比如很多人不知道“Devices”就是“设备”。可以通过Telegram中文版下载进行汉化,这样操作步骤和功能里,你就能清爽体验,让你在搜索与实践中更容易找到所需信息。
Telegram ID是系统自动为每个用户、群组和频道生成的一串数字。和用户名不同,这个数字不会因为你改名字而发生变化。哪怕你今天叫“张三”,明天改成“李四”,ID依然是那一串。它是系统识别和区分不同对象的核心。我最初意识到ID的重要性,是在群里遇到过好几个同名用户。当时有人在群里刷屏,管理员想处理,却发现有三个人的昵称完全一样。如果只凭名字操作,很容易踢错人。最终解决问题的办法,就是通过Telegram ID精准定位,这样才能保证操作不出差错。那一刻我才明白,ID的稳定和唯一性,远比用户名更可靠。所以可以说,Telegram ID就是数字世界里的身份证。它的存在让每个账号都独立,不会和别人混淆;同时,它也保证了系统的长期稳定性。
在日常使用中,你可能感觉不到ID的存在,但实际上,每一次消息投递、每一次机器人回复,它都在默默发挥作用。
精准识别目标:举个简单的例子,你在群里和一个机器人互动,输入命令后,它立刻给你反馈结果。为什么它不会把回复发给群里的其他人?因为它识别的是你的Telegram ID,而不是名字。即便群里有五个“张三”,机器人也不会混淆。 提高群组管理效率:对于群主和管理员来说,ID是管理群组的“隐形武器”。比如在一个跨境电商交流群里,经常有人进来发广告。管理员要把这些人清理出去,如果只看名字,可能会出错;但通过ID,就能精准地把违规者移出群组,而不会误伤其他正常用户。 保证安全与隐私:更重要的是,Telegram ID和隐私息息相关。它不会显示出你的真实姓名或手机号,但系统可以通过它来追踪异常行为。这样一来,既能防止滥用,又能在一定程度上保护用户的个人信息。可以说,虽然你平时看不见也不一定用得到,但Telegram ID在后台无时无刻不在支撑着整个系统的运作。很多人第一次想要知道自己的ID,大多是因为和机器人互动。那时候,机器人会返回一条信息,上面写着“Your Telegram ID is…”,你才会发现,原来自己一直有这么个编号。
查找个人ID:最简单的方法,就是使用机器人。例如 @userinfobot,只要搜索并启动它,它就会立即显示你的ID。这几乎是零门槛的操作。如果你是开发者,还可以通过API获取。比如调用 getMe 接口,就能拿到机器人的用户ID。而在你和机器人互动的过程中,它也会在后台日志里记录下你的ID,这样开发者就能针对性地做功能开发。另外,有一些第三方工具,也能帮助你在聊天中直接提取对方的ID。这在需要做系统对接时特别方便,比如你想要做一个自动化推送工具,就必须提前知道用户的ID。 获取群组或频道的ID:对于群主来说,获取群组ID可能比个人ID更重要。最常用的方法,是把 @groupidbot 这样的机器人拉进群,它会立刻告诉你群组的唯一ID。有些公开群组或频道,还可以通过链接推测ID。比如在URL里,经常会隐藏着一段标识码,那就是群组或频道的数字身份。当然,这个方法并不直观,更多是作为补充。开发者更习惯用API。调用 getChat 接口,传入群组链接,就能得到完整的信息,包括群组ID。这对需要批量管理或做数据统计的场景特别有用。 👉如果你仍然觉得英文界面难以上手,不妨直接进行Telegram中文版下载进入汉化,这样让功能更加直观易懂喔!很多人觉得,既然ID不是手机号,公开一下应该没什么大问题。但我见过一些案例,说明这种想法并不完全对。有一次,一个朋友在公开频道里留下了自己的Telegram ID,希望别人能通过机器人联系他。没过几天,他就开始收到各种垃圾消息,甚至有不明来源的机器人不断添加他。虽然ID本身不会泄露聊天内容,但它确实可能成为“入口”,让骚扰更容易发生。所以我的建议是:
不要轻易在公开平台上分享ID。
善用Telegram的隐私设置,限制谁能加你或查看你的资料。
和机器人交互时,尽量选择可信的官方或知名服务,不要随便用来路不明的机器人。
需要强调的是,哪怕ID被别人知道,你的聊天内容依然是安全的。Telegram采用端到端加密,确保只有你和对方能看到消息。但这并不意味着ID无关紧要。因为它可能被用来定向骚扰,或者被恶意利用。所以最好的做法,是把它看作“轻度敏感信息”,像对待邮箱一样,能避免公开就避免。
在个人聊天中,你可能不太需要直接用到ID,但在群组管理里,它的作用几乎无可替代。我曾经帮朋友管理过一个学习交流群,群里有两千多人,每天都有新成员加入。最头疼的问题是,群里总有人不停刷屏,甚至有广告机器人混进来。仅凭昵称根本没法区分到底是谁在捣乱。后来我们才发现,只要通过ID来定位,就能轻松锁定违规者,然后用机器人自动执行踢出或禁言操作。除了清理违规成员,ID还常用于分配权限。比如群里需要几个小管理员,有的人负责审核新人,有的人负责删广告。通过ID,群主就能给不同的人分配不同的权限,既安全又高效。更有意思的是,大型群组往往依赖机器人来实现自动化管理。比如新成员一进群,就会自动弹出一条欢迎消息;有人发了违规词汇,消息会立刻被删除;每天固定时间会自动发布公告。这些看似智能的功能,其实都是通过识别群成员的ID来完成的。有时候,ID还能用来追踪某些人的行为。比如群里出现恶意挑衅的情况,管理员可以通过ID查看该成员的历史发言,判断他是不是惯犯,再决定要不要永久封禁。可以说,在群组管理中,ID就是维持秩序的“幕后帮手”。
👉 温馨提示:旧版本不一定支持最新的功能, 如果你的客户端没有出现该选项,很可能是版本过旧,建议用户始终保持最新版Telegram,如果国内用户对英文不熟悉可通过Telegram中文版下载进行汉化,以便 获取完整功能与最新优化体验。
很多人会拿Telegram ID和微信号或Facebook ID作比较,其实这三者在设计理念上有很大不同。和微信ID相比:微信号是用户自己设置的,可以随时修改,看上去更灵活。但正因为如此,它缺乏稳定性。比如有人改了微信号,你就可能找不到他。而Telegram ID是系统生成的,永远不会变,稳定性极强。在隐私层面,微信号往往容易暴露,比如加好友、扫二维码、在朋友圈互动时都会泄露。Telegram ID则隐藏得更深,一般只有在API调用或与机器人交互时才会出现。这也让它更具私密性。和Facebook ID相比:Facebook ID更接近用户名的延伸,几乎所有人都能通过它访问你的主页,公开性很强。这对于社交来说是优势,但在隐私保护上就显得不足。相比之下,Telegram ID并不会直接公开,它更多用于平台内部的功能交互,比如群组管理、机器人识别。它的定位不是“展示身份”,而是“保证系统正常运行”。
很多人觉得Telegram ID只是个数字,用不到就不重要。但实际体验告诉我,它在关键时刻可能是解决问题的唯一办法。在群组里,它能帮助管理员精准踢出违规者,维护秩序;在机器人交互中,它是保证消息准确无误的核心;在隐私安全层面,它虽然不像手机号那样敏感,但随意泄露也可能带来麻烦。而和微信、Facebook的ID机制相比,Telegram ID最大的优势就是稳定和私密。所以,如果你长期使用Telegram,无论是普通聊天,还是参与群组和频道,都值得对这串数字多一点了解。你可能不会天天用它,但在真正需要的时候,它能发挥比想象中更大的作用。